培养方案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管理 > 培养方案 > 正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 金融专业硕士(MF) 研究生培养方案

来源: 日期:2022-08-02点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的指导精神,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布实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 遵循全国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下发的《全国金融硕士专业学位(MF) 指导性培养方案》的要求, 结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具体情况,特制订本培养方案,作为培养金融硕士的基本依据。

一、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

(一)培养目标

金融硕士专业学位英文名称为“MasterofFinance”(简称MF),该项目坚持中国社会科学院科教融合战略、追求世界一流水准的专业研究生教育,培养以天下为己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健康体魄、独立人格、创新精神,并具备扎实的经济、金融学理论基础与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从事金融实际工作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金融专业卓越人才。

(二)基本要求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并保持身心健康。

2.具备扎实的金融学理论基础与技能,具有前瞻性和国际化视野,能够应用金融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熟练地掌握和运用一门外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并具有应用外语开展实际工作交流的能力。

二、招生对象、学习方式与学制

1.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的招生对象为学士(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及以上学位

获得者。

2.学习方式包括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其中, 全日制硕士学制 2 年, 非全日制

学制3 年,原则上学习年限最长不得超过 5 年。

三、培养方式

1.采用学分制。金融专业硕士研究生修满规定的学分, 成绩合格者方能够进入学位论文写作阶段;论文答辩通过后按规定的程序授予金融专业硕士学位。

2.教学方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采用课堂讲授与案例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企业家和监管部门的人员开设讲座或承担部分课程。

3.考评方式多样化。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包括考试、平时作业、案例分析、课堂讨论、撰写专题报告等。

4.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开展多种形式的实习实践活动,包括进行案例教学、

模拟教学、业界专家讲课、学术讲座和专业实习等。

5.注重职业道德的培养。设置金融伦理与职业道德课程,并在其他课程教学中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研究生培养全过程。此外,通过导师言传身教、与金融实践领域从业人士交流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的培养。

6.采取“双导师制”。每名研究生由一名理论型指导教师和一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综合业务素质较高的实践型指导教师共同指导。理论型导师主要负责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指导,实践导师主要负责研究生的专业实习、实践项目及论文中的案例指导,且双方共同加强学生职业规划指导及职业道德培养。

四、培养方向与课程设置

结合应用经济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相关院、所、系优势学科、智库与政策研究特色,以及丰富的金融行业和实践导师资源,拟开设投资银行、金融科技、金融风险和碳金融四个专业方向。

(一)培养方向

1.投资银行

该专业方向以现代金融投资理论为基础,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证券发行、承销、交易、企业重组、兼并与收购、投融资等运作实务。通过本专业方向学习,学生能系统掌握宽厚扎实的金融投资基本理论和方法,熟悉国际投行理论与实战,精通国内投行市场运作实务,旨在为银行、证券、基金、信托、保险等金融机构、

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投资银行及投融资领域精英人才。

2.金融风险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务,也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本专业方向旨在培养学生熟练掌握现代金融风险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统筹好金融安全与发展、产品创新与风险关系,强化金融领域全生命周期的风险识别、预警、评估、处置等实务,提升金融风险防范化解能力。旨在为政府与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和大中型企业培养能全面把握金融业务创新与风险管理的专业化、应用型高级人才。

3.金融科技

该专业方向注重经济学、金融学、信息技术(尤其是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 等多学科交叉知识的学习和应用, 突出现代科技在金融领域融合应用与创新。旨在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系统掌握金融实务操作以及数据科学、算法和智能技术等金融领域应用技能,能够适应金融机构、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在金融科技、监管科技、智能投顾与程序化交易等领域需要的高层次、复合型的金融精英人才。

4.碳金融

碳达峰与碳中和已经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本专业方向以实现“双碳”目标下的气候金融或碳金融为导向,培养学生掌握碳排放数据核算的基本知识,碳交易机制的基础理论、核心要素、碳市场交易和碳定价分析技能;熟悉气候金融或碳金融机制设计、制度安排,以及碳金融工具、交易结构和产品创新以及低碳投资及资产组合等实务;熟悉气候金融风险,了解风险管理工具,掌握气候风险管理与投资策略,熟悉ESG信息披露与分析技能等。致力为各大金融机构、实体企业、监管部门等培养熟练掌握气候变化经济学等理论基础,并融通碳金融与绿色低碳投资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课程设置及考核方式

1.课程结构: 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方向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课、专业实习。

2.学分要求:总学分不少于 43 学分,其中, 公共基础课 5 学分,专业必修课17 学分,方向必修课及专业选修课合计不少于 16 学分(其中,方向必修课“3+2+N”不少于 10 学分),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课 1 学分,专业实习 4 学分。先修课和毕业论文不计学分。

金融专业硕士学位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及学分要求一览表

课程类型

序号

课程

学分

公共基础课

(2 门, 5 学分)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

2

英语

3

专业必修课(6门课,17 学分)

3

金融计量经济学

3

4

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

3

5

投资学

3

6

金融衍生工具

3

7

财务报表分析

3

8

金融伦理与职业道德

2

方向必修课

[“3(本方向三门课)

+2(其他方向至少选

2门课)+N (可以额

外再选) ”模式, 即

除选择一个方向的

必修3 门课程外, 至

少选择其他方向的

课程2 门课,小计不

低于10 学分]

投资银行方向

9

投资银行

2

10

公司金融

2

11

金融量化投研与案例

2

金融风险方向

12

金融经济学

2

13

金融风险管理

2

14

金融监管与案例

2

金融科技方向

15

区块链与金融科技

2

16

金融AI 建模及案例

2

17

金融大数据

2

碳金融方向

18

碳市场与碳金融

2

19

碳数据与碳资产管理

2

20

气候变化风险与投资案例

2

专业选修课

(该选修课与方向必修课合计不低于16 学分)

21

私募股权投资(PE)实务

2

22

固定收益证券

2

23

投资项目评价及案例

2

24

企业并购与重组及案例

2

25

金融前沿及实务专题讲座

2

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

(必修:1 学分)

26

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课

1

专业实习

(必修:4 学分)

27

在金融机构或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金融工作岗位实习不少于3 个月

4

总学分不少于43 学分, 包括公共基础课 5 学分、专业必修课 17 学分、方向必修课及选

修课合计不少于16 学分(其中, 方向必修课“3+2+N”不少于 10 学分) 、学术规范与职业素养课1 学分、专业实习 4 学分。

3.课程学习采取考试与考查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成绩按百分制评定。必修课以考试为主,主要为闭卷考试、开卷考试、课程论文等形式,成绩达70 分为合格;选修课以考查为主,主要为开卷考试、课程论文、调研报告等形式,成绩达70分为合格。考试或考查达到合格方可获得学分,否则不能获得学分。

4.金融讲座:要求每位学生学位论文答辩前至少参与金融前沿讲座或者金融实务讲座8 次,每次提交不少于 600 字的报告总结。

五、中期考核

1.考核目的

为了加强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管理,完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加快推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自2021 级研究生起,严格落实《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对金融专业硕士研究生进行考核。

2.考核时间

两年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时间一般在第二学期末。

3.考核内容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1)政治思想素质。考核研究生的政治思想觉悟、学术道德规范、职业道德等情况。

(2)学科基本理论和知识体系。考核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通过课程学习对本学科基本理论和知识体系的掌握情况。

(3)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考核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相关行业和职业领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提升程度。

4.考核形式

中期考核以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笔试为闭卷考试,主要考核第(2)项的内容。院系中期考核工作小组组织命题人员,根据培养方案按专业类别出具一份综合试卷,题型不少于四种。笔试不得采取写论文的方式进行。

面试以现场答辩的方式进行,主要考核第(1) 项和第(3) 项的内容。面试答辩委员会由3-5 位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的同行专家组成。

5.考核结果及处理

中期考核结果及处理严格按照《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暂行办法》中的相关规定执行。

中期考核的成绩评定标准:面试总分100 分, 70 分为合格;笔试总分 100

分,70 分为合格。面试和笔试有一项不合格即为中期考核不合格。中期考核不合格的研究生,不能进入学位论文开题程序。

六、专业实习

1.研究生应在专业学位教育中心和实践导师指导下, 制定实习计划, 进行深入实习。

2.研究生参与教学实践时间不少于6 个月,在金融机构或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金融工作岗位实习不少于3 个月。

3.专业实习可采取集中实习与分段实习相结合的形式。

4.实习结束应按要求提交至少1 篇不少于 6000 字的专业实习报告及由实习

单位签章的实习鉴定报告。

5.专业学位教育中心综合研究生实习总体情况,评定专业实习成绩。专业实习成绩满分为100 分, 实习成绩达到 70 分及以上者方可获得学分。未按要求参加专业实习或实习成绩不合格的,不得申请毕业和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七、学位论文

1.金融硕士研究生应在理论和实践双导师的指导下完成达到金融专业硕士学位申请标准的学位论文。论文应强化实践性与应用性导向,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金融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位论文以案例分析、产品设计与金融实践问题解决方案、调研报告或基于实际问题分析的政策建议报告等为主要形式。学位论文选题与金融实务相结合,注重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充分体现实践性、前沿性和创新性。

3.论文写作要规范。学位论文写作时间不少于6 个月, 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3万字。

4.学位论文开题一般在第一学年末组织。未通过开题答辩者不得进入论文写作阶段,也不得进行论文答辩。学位论文工作包括开题报告、中期考核与答辩等环节。学生应遵守严谨的专业态度、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在导师(组) 指导下,及时确定学位论文选题方向、制定论文写作计划、按时完成学位论文写作与答辩。

5.学位论文答辩前应至少有 3 名副高及以上职称的专家进行匿名评阅, 通过

后方可进行答辩。

6.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由 3-5 位本专业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的专家组成。导师不得出任本人所指导的研究生的答辩委员会委员。

八、毕业及学位授予

修满规定学分、完成专业实习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院和学校两级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授予金融硕士专业学位,并颁发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九、本方案自2022级金融专业MF研究生开始实施,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负责解释。